医院2019-nCoV污染高风险场所气溶胶传播防控相关问题
实验室、负压隔离病房等场所排风含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较高,病毒粒径纳米级,是否应该使用U16空气过滤器?
根据《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四版)》(国卫办医函[2020]77号)可知新型冠状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,常为多形性,直径60~140nm。病毒一般情况下都有载体(如飞沫、灰尘等),载体粒径往往比病毒本身大很多,但即使是病毒单独存在或载体粒径很小,H13空气过滤器(玻璃纤维滤材)过滤效率也是很高的。
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机理大体可以分为5种效应,即拦截效应、惯性效应、扩散效应、重力效应、静电效应。较大粒径粒子在惯性效应作用下有较高的过滤效率,较小粒径粒子在扩散效应作用下也有较高的过滤效率,因此就会存在过滤器对其间的某粒径粒子过滤效率低。对于H13、U16滤纸,容易穿透的粉尘粒径在0.1~0.3μm之间的某点,如图1所示。即在额定风速下,H13过滤器对某粒径的微粒捕获效率低,此粒径称为容易穿透粒径(the Most Penetrating Particle Size, MPPS)。欧盟国家过滤器的效率就用这点的效率值表示。
颗粒粒径与过滤效率的关系
GB50346-2011《生物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》第5.5.1条规定实验室H13过滤器的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《H13空气过滤器》GB/T13554中的B类,GB50686-2011《传染病医院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》第6.2.5条第3款规定负压隔离病房排风H13过滤器的效率不宜低于B类。B类H13空气过滤器对应的MPPS效率约为99.95%,对于临床检验实验室(主要操作在生物柜内,柜自身还有一级排风H13过滤器)、负压隔离病房而言,病原微生物泄漏的风险很小,再经高空排放稀释后,风险极低。
Q2
负压隔离病房排水管的通气管上安装H13空气过滤器后,是否会导致排气不畅,而致使排水不顺?该H13过滤器潮湿以后是否效率下降?
负压隔离病房排水管通气管上安装的H13空气过滤器,应选用防潮型过滤器或采用辅助加热等防潮措施,否则应注意缩短更换周期,确保其性能不会因长期受潮而下降。由于排水管通气管上的排气量很小,H13空气过滤器的阻力与风量成正比,排气量小的时候阻力也很小,所以不会导致排水不畅,已在国内很多大动物生物三级实验室项目上实践验证。
Q3
室外排风口高度及位置是否可以再明确一些?
有关室外排风口高度及位置的要求,在国内相关标准中均有提及,部分可以借鉴,如:
(1) GB50346-2011《生物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》第5.3.7条规定“三级和四级生物实验室防护区室外排风口应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,与新风口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2m,并应高于所在建筑物屋面2m以上。三级生物实验室防护区室外排风口与周围建筑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。
(2) GB50686-2011《传染病医院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》第6.3.9条第3款规定负压隔离病房排风口应高出屋面不小于2m。
(3) GB 50736-2012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》第6.3.9条有关事故通风的条文说明中指出排风口的高度应高于周边20m范围内高建筑屋面3m以上。
对于一个远离市区的传染病医院而言,上述三个标准的要求是比较容易实现的,但对于市区内的既有医院建筑来说,GB50346-2011、GB 50736-2012的要求(与周围建筑20m距离)是比较困难的。所以需要进行综合分析,风险评估以后确定。
Q4
负压隔离病房压力梯度图中显示卫生间低,是否应该病房低?
负压隔离病房的压力梯度参考的是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/663-2009《负压隔离病房建设配置基本要求》。卫生间与病房就正常活动期间的病原微生物暴露风险本身而言,两者是相当的。但需要考虑的是:一,卫生间存在异味问题;二,马桶抽水的瞬间病原微生物浓度是很高的,卫生间存在病原微生物浓度高的风险;另外,卫生间如果存在地漏的话,存在不同房间串气交叉污染的风险(当然这个风险在使用过程中应予以杜绝)。综上所述,卫生间的压力低(即负压值大)是合理的。
咨询热线
400-8822-389